书接上文。李密刚刚费尽心力击败了强敌王世充,正准备乘胜前进,不料内部却暗流涌动,危机悄然浮现。这个危机的源头,正是曾经的瓦岗领袖——翟让。
当初翟让将领导权主动交给李密,可事情并未因此平息。他身边的心腹谋士王儒信和亲兄长翟弘却不甘心,他们苦劝翟让重新夺回大权。尤其是翟弘,更是直言不讳地说:“皇帝这种位置,咱们自家人也该有人坐。你若不想做,那就让我来,绝不能白白便宜外人!”不过翟让本人性格坦荡,他清楚自己的能力与局限,从未萌生称帝之意,对兄长与幕僚的建议也只是听听,并未付诸行动。
但树欲静而风不止。这番暗中的言语很快传到了李密和其亲信耳中,引起极大震动。有人劝李密不能坐以待毙,劝他“先下手为强”。众所周知,人在高位久了,哪怕是靠别人扶上去的,也很难心甘情愿再退下来。即便当初是翟让将帅印交到李密手上,但如今李密身居高位,谁也不敢保证他还有交还之意。于是,一场内部清洗悄然酝酿。
李密并未贸然行事。他熟读历史,从项羽与刘邦的“鸿门宴”中得到了启发,决定也设下一场宴席,在酒席间“解决”掉翟让兄弟。他深知若贸然动手,势必引发大乱,恐怕还未动手先乱了军心。于是他策划一场表面热闹、实则杀机暗藏的聚会。
展开剩余68%没过多久,李密便发出请帖,邀请翟让前来共饮。理由十分普通——“兄弟们好久没聚了,来我营里喝顿酒,叙叙旧。”翟让是个胸无城府之人,毫无戒心地答应赴宴,还带上了亲兄翟弘,以及心腹将领单雄信与徐茂公。这几人都是瓦岗早期的元老,尤其是单、徐二人,是翟让阵营中最信得过的左膀右臂。
宴席初时,其乐融融,众人推杯换盏,气氛一派欢快。等到酒意正浓时,李密忽然提出:“我们兄弟间喝酒,不用那么多人守着,让他们也下去歇歇吧。”翟让也未多疑,便命令随从退下,只留下蔡建德一人——李密的亲信,早已暗中准备好了一把利刃。
宴至中途,李密笑道:“翟大哥,我近日得了一张好弓,不如你来试试看?”翟让欣然接受。就在他张弓欲射之际,蔡建德从背后猛然出手,一刀砍向翟让。虽未立刻致命,但伤势极重。史书《资治通鉴》记载,翟让受伤后发出如野牛般的惨叫声。
紧接着,王儒信、翟弘及翟让的侄子等人相继被处死。场面混乱,单雄信顿时跪地叩头,哀求饶命。徐茂公欲逃出营门,被乱军砍伤脖颈,幸亏王伯当及时制止,才保住了他的性命。
若说项羽当年设鸿门宴还需舞剑试探,李密这一场则干脆果断,一击致命,可谓比项羽高明数分。宴会突变杀局,使得在场众人惊恐万状,不知接下来李密还将做出何等狠手段。
随后,李密站出来宣布:“我们起兵是为了苍生黎庶,翟让却骄横霸道,横行不法。今日之事,仅为清除叛乱,不牵连其他兄弟。我们仍是同袍一心。”这番话听来冠冕堂皇,却无人真正相信,就连李密自己恐怕也明白只是说辞而已。
事后,李密亲自为徐茂公上药疗伤,又亲往翟让军营通报情况,嘴上依旧责怪翟让“有异心”。但这份兄弟情早已破碎,再多的解释也无法弥补内心的裂痕。从此以后,瓦岗军虽貌合神离,实则暗潮涌动,信任崩塌,军心动摇。
然而真正击垮瓦岗军的,并不仅是这场血宴后的内讧。李密在战略上的失误才是根本原因。他既未能成功占领长安,也未攻下洛阳,后方缺乏稳固支撑,等于无源之水、无本之木。一旦有敌人来袭,他便陷入腹背受敌之境。
果不其然,不久之后,一位新的劲敌强势登场,使得李密苦不堪言。他甚至被王世充利用,变成他人手中的“刀”。瓦岗军的黄金时期至此终结,李密的辉煌也走到尽头。
下一节,我们将详述瓦岗寨的大溃败过程,所有内容皆根据《资治通鉴》《新唐书》《旧唐书》史料整理,无半点戏说,敬请期待。
发布于:天津市亿通速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